公司新聞 行業資訊 視頻中心
提供三維海容項目最新信息 前沿資訊最先掌握
近日,國家發改委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、生態環境部印發了《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》,強調垃圾分類處理的重要性,加快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的有序穩步建設。
這是2020年來新出臺的第四項有關垃圾分類的政策,垃圾分類全面實施已成為板上釘釘的事實。其中,醫療垃圾作為危險性最高的垃圾,是政策落實中的重點監管環節。
目前,醫療垃圾已經細分到6種,需要精準分類并安全運輸。這就要先后要經歷科室分類、打包、暫存、院內轉運、集中貯存、院外轉運、終端處置等環節,每一個環節醫院都是直接責任主體,需確保以上所有環節安全、順利進行。
那么,處理這些醫療垃圾難度有多大?以剛剛發生疫情的大連市為例,據大連市政府新聞辦的數據統計,7月22日至8月8日,全市日均產生涉疫情醫療廢物15噸左右,峰值日達到35.7噸。
這么多的醫療廢物,人工是如何處理的?
進入病房
第一步,保潔人員需要穿戴數層防護設備,經過多道緩沖區進入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;
收集并分類垃圾
第二部,分類收集垃圾,包括針管、輸液器、飯盒、甚至嘔吐物等,每一樣物品都是強感染源,一旦被銳器劃傷,勢必會感染自身。
運送垃圾
將各類垃圾一層層密封,裝入垃圾箱,送出醫院。
對于醫院來說,繁雜程序讓本就低效人工運輸更加緩慢,但又必須想盡辦法調動一切力量完成任務。
對于保潔人員來說,多重防護服讓他們汗流浹背、行動緩慢,同時,還要承受巨大心理壓力,每一個動作都要三思而后行。每天凌晨四點鐘起床,晚上九點下班,工作結束后還要自我隔離,不敢接觸家人,他們為抗擊疫情做出了巨大的犧牲。
奮戰在前線的抗疫人員值得最崇高的敬意,但這也反映出傳統的人工+手推車模式,已無法滿足新形式下的運輸要求,在疫情爆發的關鍵時更是危如累卵。
醫院箱式污物回收系統,采用全自動化的運作方式,有效提高醫院垃圾處理效率,將人與醫療垃圾的接觸保持在最低限度。同時,還可以自動生成垃圾運輸數據,提高后勤管理效率。
三維海容箱式污物回收系統,在醫院內搭建一套獨立的水平通道和垂直通道,以傳輸箱為載體,實現污物的自動傳送,系統具有以下特點:
01分類方便
系統在投放前端即實行垃圾分類,不同類別的垃圾置入對應的污物箱,箱體攜帶智能芯片,系統識別芯片信息后,將垃圾運送到該類別對應的處理點,無需額外分類步驟。
02運輸安全
運送通道隱于建筑內部結構,與就診區域分開,無噪音;污物箱箱體堅固、密閉且抗腐蝕,全程在無菌的傳輸通道里運輸,將人與垃圾的物理接觸保持在最低限度。
03院感設計
日常情況下,污物回收系統正常運作;當大型公共疫情發生時,污物回收系統自動切換到“戰時”狀態,在多個環節實施密閉消毒,確保零感染。
04數據閉環
垃圾數據同步云端,在收集、運送、貯存、處置每一個環節自動稱重,自動上傳數據,實現全鏈條閉環監管,從而監管效能最大化、人為干擾最小化,提升后勤管理效率。